小編這次好榮幸,有機會欣賞泰國貿易經濟辦事處與泰國觀光局台北辦事處、泰國國家基金會、台北市文化局合力舉辦的「泰拳傳奇」表演。這是第一次有泰方的單位來台灣推廣泰拳文化,讓大家更了解泰拳的歷史及藝術。

<泰拳背景>

泰拳是泰國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,是一種運用拳頭、肘部、腳部、膝蓋、前臂、小腿、手掌、腳掌、頭部等身部位,作為進攻武器的搏擊數。泰拳有著悠久的歷史,起源於古代戰爭。起初,泰拳的受訓對象一般是宮裡的男子、官吏以及生活在全場附近的小孩,它們都是熱愛國家,要保衛自己家園的熱血人民。在素可泰王朝時期,進入青年階段的男子,都要習泰拳,才算成為真正的男子漢。

泰拳還被稱為"八體搏擊術",包括兩手、兩腳、兩肘和兩膝。有些教材裡認為是"九體搏擊術",即加上頭部;也有的叫"十體搏擊術",即在加上用臀部撞擊。出拳發腿、使膝用肘、發力流暢順達、力量展現即為充沛、攻擊力猛銳,泰拳可謂是技藝、氣力、智謀及精神力量的總結合,是一門獨特、精深和完整的武學體系。

當然,泰拳除了是一種格鬥技術外,還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,打造強壯的體魄,泰拳是最佳的選擇。此外,泰拳還融入了舞蹈藝術,形成動作華麗緊湊的泰拳舞,從而成為泰國的特色文化表演節目之一。

綜合上述,泰拳集合多項美質於一體,是沿革、娛樂、武學、藝術及體育的總結合,是泰國民族獨有之瑰寶。

 

<拜師>

泰拳文化與泰族當中的傳統文化關係十分密切,其宗教色彩十分濃厚。例如拜師拳舞、競技禮節及上台比賽前,在擂台上的拳舞祭祀儀式等等。

拜師拳舞

拜師拳舞由於師承和派別不同,祈禱形式也各異,但主要都是為了表達對師長的崇敬和愛戴知情,向祖師祈禱以求成功。除此之外,拜師拳舞還可以幫助拳手定神和熱身,調整心理姿態,適應環境和氣氛,進入良好的競技狀態。並通過拳舞儀式的各種緩慢動作,拉長了肌肉和韌帶,促進了血液循環,提高了運動器官的興奮性,使內臟器官為激烈運動做好準備。

<盟坤>

拳手在行拜師拳舞時會"纏頭",也叫"蒙坤",有"好運"、"幸福"和"小心謹慎"之意。泰國人習慣把"蒙坤"當作一種可以預防危險的護身靈物,同時也表達了對師長的崇敬之情。



<泰拳招式>

泰國國土主要分為四個部分,即南部、中部、北部和東北部。在歷史的不斷發展中,各部的泰拳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

  • 南部泰拳 Muay Thai Chaiya

在曼谷王朝五世王時期很著名,招式複雜多變,種技巧與智慧。防守時動作敏捷靈活,雙方近距離過招時多使用雙肘,並進行猛烈的反擊。

  • 中部泰拳 Muay Thai Loburi

同樣聞名於曼谷王朝五世王朝,多注重培養拳手的韌性和勇氣。步法及動作敏捷迅速,能夠很好的利用雙肘並善用蹬踢,此外,在防守時能夠很好的運用直拳。

  • 北部泰拳 Muay Thai Tasao

在春武裡王朝時期開始聞名,善於使用腿法,動作敏捷迅速。

  • 東北部泰拳 Muay Thai Korat

在曼谷王朝三世王時期開始恢復,招式勇猛,腿法及拳法以大圓圈的形式實施,拳及腿是其重要的攻擊武器。用麻繩纏於手部,使其力量更猛。

泰拳經過不斷發展,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術與招式,其中泰拳技術主要包括拳法(刺拳、直拳、擺拳、上勾拳、平勾拳)、肘法(掃肘、挑肘、斜肘、砍肘、砸肘、反肘)、膝法(直膝、跳膝、飛膝、砸膝)、腿法(前踢、蹬踢、掃踢、後旋踢)。拳法的基本招法被劃分為兩大類,即母招與子招,各有15項,分別如下:

母招:魚牙交錯、飛鳥掀巢、爪哇投矛、依諾刺劍、舉須彌山、老僧捏瓜、孟人撐柱、插木釘、鍔於擺尾、折像鼻、扭蛇尾、飛鳥還巢、滅油燈、魔王捉猴、折像頸。

子招:神像擊齒、抹面腿、魔王偷女、羅摩射箭、獅子月澗、鹿回頭、山神捲土、蛟龍潛海、神猴獻戒、越人撒網、泰也撐柱、天鵝折翅、扎花環、老僧掃院、切瓜。

抹面腿:現在,泰拳不僅僅是一項搏鬥競技,還是一項文化藝術表演,主要以泰拳舞的形式呈現出來。泰拳舞是把泰拳和舞蹈融合在一起創新而成的表演藝術,與婀娜多姿的配樂舞蹈一樣,也是泰國民族文化的一種。泰拳舞主要把泰拳母招的各種招式配合扣人心弦的音樂節奏,動作優美、華麗緊湊,可謂是新型現代表演藝術。此外,泰國本土創作的古典詩劇和舞蹈藝術,其中有很多動作和細節都已融會於泰術之中。由此看來,泰拳被視為泰國的民族藝術絕非牽強,實屬極具代表性的技藝。


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開心假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